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

丼(tum2)垃圾的丼字正確嗎?兼談丼字的音義

  今日又看見談論粵語正字的文章,當中提及tum2垃圾的tum2應該寫作丼。我直覺我告訴這個寫法大有問題,而且印象中丼好像是和制漢字(其實中國古代已有),和tum2垃圾的tum2好似無關。不過當我搜集了資料後,發覺tum2寫作丼也有其道理。不過丼字讀音和字義都有點複雜,我列出丼字的三個語源,為何tum2可寫作丼就呼之欲出。

語源一

  讀音:子郢切,粵音tseng2
  釋義:井田,水井。

  說文解字只收丼字,不收井字,釋義是「八家爲一丼」,這是說明井田制的制度。不過我們見到的先秦文獻都寫作井,而不是丼。可見丼字解作井田,解作水井,語源就是水井的井。
(馬王堆簡帛文字編頁二零四)

  根據學者研究,丼字本身中間無一點。為了分別姜姓井氏和姬姓井氏,所以在姜姓井氏之井中間加一點,變成丼。(詳下語源二。)而井水的井,說文解字及馬王堆都作丼,是繼承了金文姜姓井氏之丼的寫法。

語源二

  讀音:子郢切,粵音tseng2
  釋義:姓氏。

  廣韻子郢切井小韻下說「井:伯益初作丼。今作井。見經典省。又姓,姜子牙之後也,左傳有井伯」。可見丼也是解作姓氏。金文中,井丼是二字,分別是兩個氏族。(詳見說文新證頁四三九)

  井氏:出自姬姓。
  丼氏:出自姜姓。(最初寫成井。)

(說文新證頁四三九)

  雖然在金文中,井丼是兩個字,不過丼氏之丼最初寫成井,可見丼中間的一點是後來為了區分兩個氏族而加上去的。既然如此,丼氏之丼源自井字。所以,不論是丼氏還是井氏,都應該讀子郢切(粵音tseng2),而不是都感切黕小韻(粵音tum2)。所以廣韻丼字都感切黕小韻(粵音tum2)下標「姓也」是錯的,讀都感切黕小韻(粵音tum2)的丼字,意思不是姓氏,應該是擬聲詞,見語源三。

語源三

  讀音:都感切,粵音tum2
  釋義:投物井中聲。

  廣熙字典引集韻,以及廣韻,丼字讀音都是都感切(對應粵音tum2)。集韻的字義是投物井中聲,這是對的;廣韻的字義是「姓也」,這無疑是錯的,因為以上已經說明丼氏就是源出井氏,所以丼氏之丼不應該讀都感切(對應粵音tum2),而是讀子郢切(粵音tseng2)。

  餘下只有一個問題,為何丼字有都感切(對應粵音tum2)一讀,為何有投物井中聲的意思呢?先解釋讀音,tum2應該是擬聲字,取材於物件投落水中的聲音。丼字本身是井水之井,讀子郢切(粵音tseng2),為何又用來表達都感切(對應粵音tum2)這個擬聲字呢?我認為這是因為丼字的字形看上去似是有物品投在水中的樣子。丼字本身是像井田,中間一點是和井字區分的符號。不過在後人看來,丼中的一點似是一個東西,丼字就像是有個東西投在井中。所以就不顧及丼字原本的音義,就挪用丼字,用來表投物井中聲(都感切,粵音tum2)的音義了。

總結

  擬聲字本身就無形可象,無本字可言。要表達擬聲字,第一個方案是用音近音同假借字,第二個方案是用形聲字。而丼字特別一點,是借形假借字,丼字原讀子郢切(粵音tseng2,井水之井),後來表達投物井中聲(粵音tum2),不是音近音同假借,而是借形假借,因為丼字的字形和投物於井中的樣子相似而已。

  如果康熙字典引用的集韻無錯的話,那麼自宋朝時,就有人用丼字表達投物井中聲的擬聲詞了(都感切,對應粵音tum2)。即是如此,網上談論正字的文章,還是應該加上最基本的論證,沒有字典音義佐證,正字又何從談起?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